当前位置: 首页 > 每日热点 > 一个天才赌徒与一场货币泡沫

一个天才赌徒与一场货币泡沫

赌博、决斗、越狱

约翰·劳,英国爱丁堡人,身高1.8米,擅长银行业务与数学运算,由于早年丧父无人管教,饮酒无度,不到20岁便混迹伦敦各大赌场,一度因赌暴富。约翰·劳衣着讲究且非常健谈,绰号“花花公子劳”,在26岁时因为调戏威尔逊的女朋友被提出决斗,由于约翰·劳要比威尔逊年长三岁,决斗时轻而易举便击杀了威尔逊。伦敦法庭经过审理,认定约翰劳犯有谋杀罪,三日后被判处绞刑。被关在监狱里的约翰劳整日思考如何越狱,在漏洞百出的狱警体系下,其很快发现了看管漏洞,并在不久后顺利出逃。由于英国法庭刊载了一则逮捕他的告示,约翰劳不得不越过英吉利海峡,游荡在欧洲大陆。

奥尔良公爵

凭借着高超的赌技,约翰劳迅速在各欧洲国家闻名遐迩,同时经过以往种种人生经历,劳已经历练的很有城府,为人处世变得非常小心谨慎,并且已经拥有大量的财富。十四年后,约翰劳结识了法国贵族菲利普·奥尔良公爵,这是其命运的转折。

1715年,挥霍无度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死去,继承法国王位的国王年7岁。于是,约翰劳的朋友菲利普·奥尔良有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,作为年幼国王的叔叔,他成了摄政王。然而,留给奥尔良公爵的并不是普天同庆,相反,是过度透支的王室财政和天文般的负债总额。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:法国王室债务——20亿里弗尔;王室财政年盈余——300万里弗尔。也就是说,在不计算利息的情况下,法国王室需要不吃不喝六百六十六年才能彻底还清债务。

面对如此境况,奥尔良大公开始查抄腐败官员财产,其发布公告称:如果有人举报腐败的政府官员,在其定罪后,这个人就可以获得罚没财产的20%作为犒赏。在经过法国法庭高速运转之后,政府获得了总共1.5亿里弗尔的收入、然而,剩下的18.5亿里弗尔如何还上?

劳氏银行券

1716年,走投无路的奥尔良大公找到了约翰劳,一个44岁的知名赌徒和大富豪。约翰劳斩钉截铁的给出了自己的对策:要想快速积累财富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用政府信用纸币取代现在的金银硬币!

同年5月5日,一家名为劳氏银行的公司成立了,其宣布所有公民企业税收,都只能用劳氏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缴纳,并且劳氏银行券和旧币等值,公民企业每拿100旧币兑换100劳氏银行券的同时,还可以获赠1银行券作为奖励。也就是说,将所有旧币资产转换为劳氏银行券资产,可以瞬间提升总资产价值的1%。伴随着劳氏银行在法国境内的里昂、罗谢尔、图尔等著名城市开设分支机构,政府肆无忌惮的为劳氏银行券做信用背书,很快,市场行情从一个旧币兑换一个银行券,变成了1.15个旧币才能够兑换一张银行券,劳氏银行券获得了极大的增值和疯狂的抢购。

奥尔良大公看到劳氏银行券如此受欢迎,于是将该银行收归国有,命名为“法国皇室银行”,顺便踢走了约翰劳,让他去搞了一家密西西比公司,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争夺美洲和东南亚的贸易资源。奥尔良大公在掌管皇家银行之后,立刻下令银行印制10亿旧币等额的纸币——这超出了之前所印制纸币的16倍之多。这个命令遭到财政大臣达古梭的反对,奥尔良大公又一脚踢开了达古梭。

天才毕竟是天才,约翰劳虽然被推到了密西西比这样一个小公司,但经过精心运作和政府的信用背书,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的年收益高达40%,申购股票的法国民众蜂拥而至,公司实际募集资金要比计划总额高出整整六倍!并且股价还在一路攀升。奥尔良大公看到如此盛况,立即下令: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只能用劳氏银行券或政府债券购买,不可以用旧币购买,这又一次刺激了民众对于银行券的需求。

故事的结尾

1723年,奥尔良大公去世了,去世之前,他又下令印发价值15亿旧币的皇家银行券,至此,法国纸币总供应量已经达到了26亿里弗尔,也是法国皇室近乎八百年的财政盈余总额。这时候,约翰劳说了一句话:钻石的用处很小,但价值很大,因为钻石的需求量太大了,远远超出供应量;但是,水的用处很大,但价值很小,因为我们拥有的水量远远大于需求量。

1720年,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达到历史顶峰,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,股价下跌幅度达到85%,法国民众纷纷抛出手中的股票,同时用马车拉着皇家银行券去银行兑换硬币。可想而知,银行哪里有26亿的金银来做兑换呢?于是,法国的银行开始倒闭,繁荣的金融机构开始凋零,违约高潮开始出现。我们的主人公,约翰·劳,也在跌宕的一声之后客死于威尼斯,那是他已经穷的身无分文。

*以上分析仅代表分析师观点,汇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

(以上分析由ATFX集团资深分析师Dean提供)

最近的新闻